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泡学书籍 > 《诱惑的艺术》《诱惑的艺术》
第六章 挑逗者
让对方总处在焦急等待之中,是诱惑成功的根本保证。这能把对方的心牢牢抓住。挑逗者手段高超地让对方在希望与失望间游移。他们的诱饵令人无限向往——共谐鱼水、同领幸福,与你出双入对,让你神威尽显——然而这一切又都如水中月、镜中花。正是这种朦胧感让追求者趋之若鹜。挑逗者自信非常。他们似乎在说:他们根本不需要你。他们这种自恋情结却让人着魔,让人欲罢不能。你决心征服他们,可他们却高高在上.无法企及。挑逗者的高明之处便是不让对方心满意足。只要你忽而热情如火,忽而冷淡如冰,对方便会彻底臣服。
忽冷忽热
l795年秋,整个巴黎处处笙歌,令人眼花缭乱。暴力横行的恐怖时代和随之而来的法国革命结束了。断头台前的惊悚之声消失了。巴黎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,开始无休无止地歌舞狂欢。
年轻的拿破仑·波拿巴那时刚刚26岁,他却无心加入狂欢的队伍。因为平息了外省暴乱,他现在已经是声名赫赫、智勇双全的将军了。可是他依然雄心勃勃.渴望着新的征服。当年10月,约瑟芬到他的办公室造访.他便情不自禁地想征服她。那时新寡的约瑟芬31岁,声名狼藉。约瑟芬洋溢着异国风情,她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慵懒与情欲。另外,她早已有了放纵不羁的声名.而害羞的拿破仑却渴望着婚姻。尽管如此,她还是邀请拿破仑到她举办的周末晚会,拿破仑觉得自己被接受了。
晚会上拿破仑感到格外不自在。巴黎的大作家、大思想家全都到场,还有一些幸免遇难的王族成员——事实上约瑟芬就是子爵,她曾险些被送上断头台。女人们令人眼花缭乱,有些女宾比女主人还要漂亮,然而男人们都被约瑟芬优雅的举止、女王般的风度所吸引,全都不离她的左右。有几次她离开了身边那些男人,款步走到拿破仑身边。约瑟芬的关注使他惴惴不安的心情得到前所未有的慰藉。
他开始不断地造访。有时约瑟芬根本不搭理他.他就气冲冲地离开。可第二天他就会收到约瑟芬热情洋溢的情书,于是他又冲到她身边。很快,他与她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。她时而忧郁满胸,时而怒火中烧,时而泣涕涟涟,而这只能让他更加狂热。1796年3月,约瑟芬嫁给了拿破仑。
婚后第三天,拿破仑要到意大利北部参加攻克奥地利的战斗。“我日思夜想的都是你,”他在从国外写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:“你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,令我魂牵梦绕。”他的将军看出他心有旁骛:他会提前离开会场,花几个小时写情书;要不就凝视挂在脖子上的约瑟芬小像。遥远的距离使拿破仑无法忍受。他只要觉察出约瑟芬信中一点点的冷淡——比如没有及时回信,或是信中缺少热情,都会令他发狂。而约瑟芬又不愿到意大利来。为了早日回到约瑟芬身边,他必须早日结束战斗。他开始极端狂热地对付敌人,因此犯了一些错误。“我只为约瑟芬而活。”他写道:“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靠近你,为了你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”他的信变得越来越热情洋溢.欲火难禁。约瑟芬的朋友看到了这些信:“笔迹几乎无法辨认,拼写哆哆嗦嗦,字体看起来非常怪异,无法看清……这个女人有着怎样的地位啊——她是整个部队胜利前进的原动力。”
几个月过去了。拿破仑一再请求约瑟芬到意大利来,可约瑟芬都找借口拒绝了。终于有一天约瑟芬答应到拿破仑的指挥部所在地布雷西亚来。但在路上她差点与敌人正面相遇,于是改路到米兰。拿破仑也离开布雷西亚到了前线,当他回来时却发现约瑟芬没有来。他大骂敌将沃尔萨将军,发誓要报仇雪恨。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他的精力全都用在这两个目标上面:沃尔萨和约瑟芬。他兴致勃勃地奔她而去,却总是扑个空,“我推掉一切事情,追到米兰,直奔你的住所,想把你紧紧搂在怀里。可你却不在!”拿破仑不禁勃然大怒。可当他最后抓到约瑟芬.怒气却被她浅浅的一笑融化。他和她坐在幽暗的马车里出游,久去不归。与此同时他的将军们大为恼火——会议无法进行,命令和战术全靠临场发挥。后来拿破仑在信中写道:“世上没有哪个女人能如此彻底地占据男人的心。”然而他们相聚的时光是短暂的。在长达近一年的战争中,拿破仑只与他的新娘度过了15天的美妙时光。
拿破仑后来听到他在意大利期间,约瑟芬蓄养情人的传闻。他的热情开始减退,自己也有了数不清的情人。然而约瑟芬从不担心自己会失宠:几滴眼泪,几出闹剧,几许冷漠,他依然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。1804年,他封她为皇后。假如她能为他生个儿子,她就永远不会被废。拿破仑临终之际,发出的最后声音就是“约瑟芬”。
在法国革命期间,约瑟芬在走上断头台的前几分钟意外获救。这件事使她的心中再无幻想,只致力于两个目的:及时行乐,再找一个能供她享乐的男人。她很早就把目光锁定在拿破仑身上。他很年轻,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。在他平静的外表下,约瑟芬感觉到他感情丰富、好胜心强。这没有使约瑟芬退却,因为这只表明他没有安全感,内心软弱。这样的人很容易征服。首先,约瑟芬顺应他的心情,用女性的优雅柔媚打动他,用含情脉脉的眼神、深情款款的举止温暖他.让他燃起拥有她的欲望。一旦她点燃了他的激情,她就开始吊他的胃口,远离他、折磨他。事实上,追求过程中的痛苦恰好满足了拿破仑的自虐欲。他像在战场上征服敌人一样,渴望征服她独立不羁的精神。
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反常的倾向。越是轻易得到的事情越没有兴趣;我们只会对那些无法完全拥有,敢于拒绝的人燃起热情。最强大的诱惑力来自于你转身离开,让别人反过来追你的能力,而你则迟迟不让他们满意。很多人在这方面判断有误。因为怕别人会丧失兴趣,因而很快举手投降;或是竭力满足对方的愿望,以为这样才有魅力。事实恰好相反:一旦你满足了某个人,你就没了新鲜感.完全敞开胸怀就意味着对方稍不如意就会兴致全无。记住:在恋爱中,虚荣心是至关重要的。让对方总担心你会抽身离开,他就会一直关注你,在意你。要激起对方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,要让对方害怕——怕你看穿他们,怕你失去激情。这种不安全感极其有效。之后,当你一旦使对方对你、对自己都无法确定、不知所措时,就再次给他希望,让他欲火复燃。热了冷,冷了热——这种变幻无常的媚惑会出乎意料地让人愉悦,激发情趣,让自己永远保持新鲜感。不要被对方的愤怒吓倒——这说明他已经俯首称臣了。
能挑动情人痛苦的人魅力长久。
——奥维德
冷面“杀手”
1952年,一位在文学界和社交界崭露头角的作家杜鲁门.卡波特,开始每天收到一位名叫安迪·沃霍的年轻崇拜者寄来的信件。沃霍是一个插图画家。他的画不仅漂亮,而且很有风格。他给卡波特寄来不少插图,希望能用在他写的书中。卡波特没有回信。有一天他回到家里,却发现沃霍在同自己的母亲交谈。之后沃霍就每天都打电话。最后卡波特设法结束了这一切。卡波特后来说:“他看上去无比绝望,你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他要干什么。他绝望无助,是个天生的失败者。”
10年后,安迪·沃霍这位目标高远的艺术家,在曼哈顿的斯德伯尔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。墙上挂着一幅幅丝网印制的画,画的内容以坎贝尔汤罐和可口可乐的瓶子为主。在画展开幕式和后来的晚宴上,沃霍都站在一边,目光茫然,少言寡语。他和老一代的艺术家,那些抽象的表现主义者是多么不同啊——那些贪恋酒色、盛气凌人、空话连篇的人统治了艺术舞台长达15年。这与卡波特、其他艺术赞助商所认识的沃霍是多么不同啊!评论家们对沃霍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冷漠既着迷又不解。他们根本搞不清画家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是怎么看的。他的立场是什么?他想说明什么?有人问他,他就简短地说:“这样画就是因为我喜欢。”“我喜欢喝汤。”评论家们对这样的解释简直要发疯了。“沃霍的艺术无疑是现代神话的产物。”一个评论家这样写道。另一个人则说:“决定不做决定,这是一个悖论。恰如一个不表达任何思想的思想,张力就在它本身。”展览获得了巨大成功,奠定了沃霍在新文化运动——通俗艺术——中的领军人物的地位。
1963年,沃霍在曼哈顿租了一间大大的阁楼,起了个名字叫“工厂”。很快,这里成了整个地区艺术界的中心——他的崇拜者、演员、胸怀梦想的艺术家都蜂拥而至。但沃霍却常常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,或是孑然一身站在角落里,在夜间尤其如此。人们会聚到他身边,争先恐后地吸引他的注意,不停地向他提问,他则以他特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作答。不论是在实质上还是思想上,都没人能真正接近他——他绝不允许。同时,如果他走过你身边却没像往常一样问声好,你就会觉得天要塌了。他没注意到你,或者说你被踢出了这个圈子。
沃霍后来对电影制作很感兴趣,他就开始在他的朋友中选演员。这其实就是他给你提供一夜成名的机会(用沃霍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15分钟成名”)。人们都抢着成为他的演员。他尤其擅长帮女演员确立明星地位——比如艾迪·斯德维克、维娃、妮可。仅仅是成为他的圈中人就会在社交界树立声名。“工厂”成了大家前来参观的“圣地”,像朱迪·加兰和田纳西·威廉姆斯这样的明星也会前来参加宴会,与斯德维克、维娃等当红影星摩肩接踵,前来参加聚会的还有沃霍引为至交的波西米亚式的各色青年。很多人开着豪华轿车来接他参加自己的宴会,只要他肯赏脸,一场普通的社交晚宴就会变成引起轰动的大事——尽管他整个宴会几乎完全沉默,不与旁人交谈,而且很快就会离开。
1967年,许多大学开始邀请他去作报告。他讨厌讲话,尤其是讲他自己的艺术。“话说得越少,艺术就越高超。”然而金钱的诱惑使得他不得不接受邀请。他的解决方案很简单:他请一个名叫艾伦·米提盖特的演员假扮他去。米提盖特黑黑的头发,棕褐色的皮肤,有点像切罗基印第安人。从外表看他一点也不像沃霍。但是沃霍和朋友们给他的脸涂上厚厚的粉,把头发染成银色,再给他戴上深色的眼镜,穿上沃霍的衣服。因为米提盖特对艺术一窍不通,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.他的回答也简短得像谜一样,恰似沃霍的风格。假扮的方法成功了。沃霍也许是个偶像,但没有人真正了解他。因为他戴着深色眼镜,似乎他的五官到底什么样子都没人看清过。听讲座的学生虽然看到他的确在场,但也怀着深深的疑惑——他们可不是能被轻易戏弄的。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走上前来揭穿骗局。他至死都是一个谜。
很小的时候,沃霍就深为两种矛盾的情感苦恼:他非常渴望成名,但他天性羞涩。“我总有这种挣扎,”他后来说:“我很害羞,但是又想让人都知道我。妈妈常对我说:‘不要硬来,但要让人知道你的存在。’”开始的时候沃霍想让自己更积极、更有闯劲,就努力取悦别人,追着别人跑,可是根本没有效果。经过10年无果的努力,他放弃了,重新拾回原本沉默的自己——没想到却发现退让居然魅力无穷。
沃霍首先从他的艺术品人手,使他的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的新画作包括汤罐、绿邮票,还有其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西。你不会感到这些物品的深刻含义,事实上,真正的含义完全在物品之外,只有靠想象才可获得。他们就靠着简单直观的视觉效果,靠那种冷漠吸引观众。艺术转型之后,沃霍开始自我转型——像他的画一样,他只在表面下功夫。他训练自己远离人群,缄口不语。
这个世界充满了跃跃欲试、勇往直前推销自己的人。他们或许能取得暂时的成功。但是跟这些人相处的时间越长,人们就越厌烦他们。他们没在自己周围留下任何空白,而没有空白就没有诱惑。冷面“杀手”却以退为进,让人反过来追逐他们。他们的冷漠暗示他们有着令人钦慕的自信,于是大家趋之若鹜,尽管这种自信可能并不存在。他们的沉默使你开口,他们的孤傲寡言,与他人的疏离,只能使人们争着取悦他们,渴望得到他们哪怕只是些许的认可和喜爱。与冷面“杀手”相处可能会让你发疯——既不承诺也不拒绝,更不让人靠近,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自己又回到他们身边,沉溺在他们的冷漠中不知如何脱身。记住:诱惑就是让人不断靠近的过程.要让他们渴望追求你、拥有你。保持距离会使人们急于赢得你的青睐。人类,就像自然一样无法忍受真空的状态,情感的疏离和沉默会使人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言语、热情填补空白。像沃霍一样,退到后面,让人们为了得到你而努力。
自恋的女人令男人深深迷醉„„孩童的魅力就在于极度的自恋,他们自我沉迷、难以接近,恰如某些极有魅力的动物,比如猫,从不刻意取悦我们„„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羡慕他们这种自我满足、快乐怡然的思想状态——这种他人无法介入、无法影响的生命状态我们早已失却。
特性解读
——弗洛伊德
普遍认为,挑逗者是调情高手,是通过煽情的形象和诱人的态度燃起情欲的专家。挑逗者最根本的特点是置他人的情感于股掌之中,使对方的激情一旦燃起便再也无法逃离。这种高超技巧使他们位居最有威力的诱惑者之列。他们的成功也许颇令人费解,因为他们本质上那么冷漠、那么遥不可及。假如你能走近他们,了解他们,你会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疏离感和自恋情结。一旦你看到他们的内心,你就会明白他们欲擒故纵的本来面目,从而兴趣全无——这再自然不过了。只不过我们通常看不到他们的内心。约瑟芬的挑逗游戏进行了多年之后,拿破仑早已全然明白她是如何实施控制了。然而,这位帝国的征服者,这位怀疑论者、愤世者,却对约瑟芬一如既往。
要了解挑逗者这种神奇的力量,就要首先了解爱与欲望的首要特性:你越张扬、越公开地追求,越容易把对方吓跑。对爱情倾尽所能、毫无保留的投入,只会让对方沉迷一时,很快对方就会腻烦,最后甚至开始害怕,继而想方设法逃避。这是个性软弱、缺乏关爱的表现,是导致魅力全无的根源。可是有多少人都抱着这种错误想法,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,就会消除对方的疑虑。而挑逗者对“感情动力学”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。几次适时地冷漠,几次巧妙地离开,再加上不经意间的淡然,会使对方日思夜想、惊疑不定、无法释怀。冷漠让人神秘,让人无法捉摸,从而让对方用自己的想象美化你的形象。反过来,过于亲密会损害自己苦心经营的美好形象。适度的距离会使感情更浓,它不会使对方愠怒,只会使对方心乱如麻——他(她)是不是不喜欢我了,可我还很爱他(她)啊。一旦我们的虚荣心面临危险,我们就会不顾一切跑到挑逗者的身边,告诉他(她)我们依然情深意浓。记住:挑逗者的本质不是挑逗或引诱,而在于随之而来的退缩,情感的冷漠。这是让对方永远情随我动的关键。
要掌握挑逗者的技巧,你还必须了解另一个要素:自恋。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,“自恋型女人”(常常不是对外表自恋)对男人最具诱惑力。他解释说,在孩提时期,我们都经历过一个带来无限愉悦的自恋期。那时候我们自我满足、自我关照,在这个自给自足的世界中,根本没有他人的位置。不过渐渐地,我们得融人社会,得学会察言观色——可内心里我们多么渴望那曾经的美妙时光。自恋的女人让男人回想起那段时光,让男人心生钦羡——也许与她在一起会重新找回挑逗者(女人)表现出的独立不羁也会作用于男人的挑战欲——他渴望击碎她的孤傲,击碎她的幻想,成为她的依靠。然而抱着这种念头,他最后很可能完全俯首于她,因为他不可能为了得到爱而大献殷勤,最后却一无所获。自恋的女人在情感方面不依赖他人,她可以自我满足。奇怪的是,这反而使她极具诱惑力。自尊是诱惑的关键。你对自己持什么态度,别人会很微妙地觉察出来,会无意识地感觉到。缺乏自尊使人反感,自信和自傲却令人欣羡。你越表现出对他人的淡漠,别人就会越发被你吸引,这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。明白了这一点,你就能轻易压制自己对爱的需求、对他人的渴望。但是千万不要把自我陶醉与自恋相混淆。不停地谈论自己也是诱惑的致命伤,它只会让人觉得你缺乏安全感,而不是自我满足。
有这样一种表达目标与理想的方式,就是以一种居高临下、冷漠淡然的方式对待公众,于是大家就会紧密关注,想知道到底是哪里令你不悦。这个策略的原则是l不能给那些毫不付出却一心想获取的人有任何让步。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,慢慢等待,他们终有一天会跪倒在我们面前。
——《写给保罗的信》,弗洛伊德
传统上人们会认为挑逗者都是女人。的确,几个世纪以来,这一直是女人为数不多的能够赢得男人、征服男人的武器之一。通过欲进还退燃起男人情欲的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:17世纪法国的交际花妮娜.朗克洛丝是众多男人渴慕的对象,可是只有当她表明她不再把陪男人睡觉看作自己的义务时,她才真正让人发狂。这让她的渴慕者陷入深深的失望中。她则巧妙地进一步刺激男人,令他们寝食难安——她会短时间内对一个男人示爱,允许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接近她的身体,之后又抛弃他,让他饱受煎熬。伊丽莎白一世也把挑逗调情发挥到极致,她精心刻意地点燃朝臣们的欲望,却不与任何人共枕同眠。
虽然长期以来挑逗调情是女人显示力量的工具,但男人们也渐渐掌握了这种技巧,他们嫉妒女人的这种能力,开始仿效,终至成名。17世纪的德劳增公爵,便是通过激起女人的情欲,然后突然冷漠地离开而施展诱惑的高手。女人们都为他疯狂。今天,挑逗调情已不受性别限制。在当今世界,面对面的直接抗衡越来越让人厌烦,于是卖弄一下风情,再以冷漠示人,然后适时地疏远,成为绝妙地掩盖我们的征服欲望,迂回取胜的重要方法。
挑逗者首先能够成功地吸引住对方——或者是性吸引,或者是名利吸引——总之要吸引对方。同时,挑逗者要发出相反的信号,激起对方相反的情绪,使对方心乱如麻。18世纪法国小说家马里伏的小说《马莉安娜的生活》中的同名女主人公就是一个手段高明的挑逗者。去教堂的时候,她的穿着严谨体面,但却故意让头发有些凌乱。在礼拜进行到一半时,她好像注意到了这个失误,于是开始整理头发,裸露出白皙的胳膊。这种场面在18世纪的教堂极其少,因此那一刻,所有男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。如果她在教堂之外,如果她的服装不那么得体,她也不可能那样成功地调动男人的情绪。记住:明显地卖弄会将你的意图公之于众。最好是表现得暧昧一些,甚至露出完全相反的态度——迷惑对方的同时也会把激情点燃。
挑逗的基本方法是让别人情感失衡。这种策略极为有效。经历了某种快乐后,我们渴望再次体验;因此挑逗者给我们快乐,然后又收回。忽冷忽热是常见的招数,并且根据不同情况方式各不相同。杨贵妃忽喜忽嗔,使唐明皇为之神魂颠倒。她先是百般柔媚,然后突然娇颜变色。皇帝深知离了她带来的快乐便无法生活,于是只要她生气烦闷,他就会推掉朝政,不顾一切地来安慰她、取悦她。她的眼泪具有同样的效果:他到底做错什么了,让她伤心至此?为了让她永展笑颜,唐明皇不但把自己赔了进去,还搭上了江山。眼泪、恼怒,让人产生负罪感都是挑逗者的拿手戏。相同的矛盾效果也体现在恋人的争吵中:夫妻吵架然后合好,这种重获快乐的喜悦会让爱意更浓。任何形式的忧伤都有诱惑力,特别是那种深深的、发自心灵的忧伤——当然不是因为穷困和可怜——会吸引人们来到你身边。
挑逗者从不嫉妒——这会损害他们自足自乐的形象。不过他们能成功地激起嫉妒:通过对第三方的关注,造成三角恋的关系,他们要告诉对方自己没受到应有的重视。这种三角关系极有诱惑力——不管是谈情说爱还是广交朋友。弗洛伊德不仅对自恋的女人极有研究,他本人也有自恋情结。他的疏离冷落让他的追随者疯狂(他们自己称之为“大师情结”)。弗洛伊德俨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,思想崇高,对凡人情感不屑一顾。他和他的学生之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。他从不请学生到家里吃饭,也就是说,他把私生活掩盖在层层迷雾之中。然而.他偶尔会邀请他的助手——卡尔·荣格、奥托·兰克、路.安德烈亚斯.莎乐美涉足禁地。结果是他的众信徒们为赢得他的好感好像疯了一般,都梦想成为下一个幸运者。当他突然对其中一个馈以殊荣时,这种嫉妒心便愈发强烈,而这只能使他魅力倍增。与众人在一起时,人们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会加重。通过故意疏远,挑逗者激起了为赢得他而发起的竞争。利用第三者来使对方心生嫉妒,是诱惑技巧的重要一环。在这方面,弗洛伊德堪称大师。
挑逗者的这些战略战术都可被政治领袖借用,使公众爱慕追随。当群情激扬难抑之时,领袖们却依然神冷意淡,使群众为之所控而不自知。政治理论家罗伯特.米契尔曾把这类政治家称为“冷面杀手”。拿破仑便是这样挑动法国人的热情:意大利战役的辉煌成功使他成为深受爱戴的英雄,在这个时候他却离开法国远赴欧洲。他深知他的离开会使政府四分五裂,人们便期盼他回来。民众的热爱为他扩张权力奠定了基础。南斯拉夫的约瑟普.铁托总统可谓是挑逗型领袖的典范。他与人民忽而保持距离,忽而情深难舍。所有这些政治领袖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自恋情结。在动荡年代,当人民深感不安时,挑逗型领袖的威力尤其巨大。要知道,因为能够挑起嫉妒、引发爱慕、激起强烈的热爱,挑逗对于群体的作用格外显著。如果你要在一个群体中扮演这种角色,就要记住保持情感和身体的适度距离。这样,你可以把握这个群体的悲喜,打造自给自足的信念,再加上适度的疏离淡漠,就会像弹钢琴一样,随意左右人们的情感。
象征:影子
你无法法抓住它。你追它就跑。你转身走开,它又会尾随而至。j这也是人性中隐蔽的一面,它令调情高手神秘莫测。让我们品味快乐之后,又像影子似的抽身撤回,我们便翘首企盼他们的回归。满天的乌云令我们渴望阳光。
危险性
挑逗者面对非常明显的危险:他们在利用瞬息万变的感情。感情钟摆的每次摆动,都是从爱到恨的转换。因此他们要小心唱好这出戏。他们不能长时间离开,他们的怒火也必须很快换上笑颜。挑逗者能在很长时间内成功地调动对方的情感,短则几个月,长则几年,而情感的强烈波动很快就会演变成情感的疲惫。调情高手约瑟芬十分聪明,她懂得适时地顺从。有一整年的时光,她既不卖弄风情,也不弃拿破仑而去。把握时机是成功的基础。
冷面调情者有时会激起深深的怨恨。瓦莱瑞·索兰娜斯曾深深地沉迷于安迪.沃霍的魔力之中。她为了取悦他写了个剧本。而他则暗示她会把剧本改编成电影。她幻想着能因此成名。她还为此参加了女权主义运动。
1968年6月,她渐渐明白沃霍只是在捉弄她,于是她把对男人的所有怒火发泄在他一个人身上,气愤中朝沃霍连开三枪,差点要了他的命。冷面调情者挑起的情欲有时还不如理智的人——虽然热情欠缺,但风味更浓。冷面调情者激起的怨恨更加阴毒,更加危险,因为受伤的是陷入沉沉爱意中的心灵。他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手段的局限性,这种搅乱情感的做法最好用在不太较真的人身上。
下载完整版泡学经典书籍、2020年最新脱单课程
添加客服微信:px62117 (←长按复制) 即可领取!
阅读提示:
1、查看精彩泡学经典名著内容,请关注本站。
2、泡学经典书籍所描述的内容及评论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的立场无关,本站只为广大用户提供阅读平台。
3、书友如发现泡学书籍作品内容确有与法律抵触之处,可向我们举报,希望您多多支持本站,非常感谢您的支持!